2018年是晨会游戏的爆发年,很多团队在每天的晨间短会里用一两种小游戏迅速点燃气氛、提高专注,避免无聊话题拖垮效率。那一年流行的不是复杂的活动,而是简单、可执行、人人都能参与的破冰与协作小游戏,目标只有一个:用几分钟把“还没起床”的同事变成“能立刻进入状态的伙伴”。
在网络上从知乎、简书、公众号、虎嗅、36氪、百度经验、腾讯新闻、网易云课堂等多类渠道收集的案例里,大家总结出一些共同要点:玩法简单、规则清晰、需要的道具最少、主持人容易带动氛围,并且能快速让不同岗位的人产生共鸣。不同文章也强调,晨会游戏应与工作目标对齐,避免偏离主题。
基于以上信息,本文把2018年最受欢迎的晨会游戏分成五大类:破冰类、认知类、记忆类、协作类、表达类。每类给出1–3个具体玩法、可快速落地的改造点,以及适合的场景和注意事项。
破冰类是开场的暖场剂。最经典的你画我猜变体在早晨被广泛采用:主持人给出一个词语,参与者分两组轮流画图,其他人猜词,限时60–90秒。为了适应远程团队,常把工具改成屏幕共享的白板,增加表情和手势的描述来提高参与度。还有名字接龙、快速问答等小游戏,关键是越短越好,最好不超过5分钟。
认知类游戏以信息对齐和快速决策为目的。例如“671秒钟内找出三项工作中的错别字”这样的短任务,要求团队在限定时间内汇报错误并给出修正建议。还有“情景速描述”,主持人描述一个场景,成员用最少的词语描述要点,帮助大家训练快速捕捉要点的能力。
记忆类游戏靠记忆力和协作来制造笑点。常见做法包括轮流讲述一个小故事,每人在上一个人的故事基础上加一句,要求记住前面的细节并在最后复述;或者提供一组图片让大家看十秒钟再隐藏,要求团队快速回忆出图片中的物品名称与顺序。
协作类的目标是让团队学会共同解决问题。一个流行的做法是“倒计时拼图”:给出一个简单的图片或场景,团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分工协作描述并拼出正确的结果。还有“资源分配挑战”,用一个虚拟预算让小组讨论哪种资源最优先,锻炼决策与沟通能力。
表达类帮助成员练习清晰表达和公共发言。最易落地的方式是一分钟自我介绍环节,要求被介绍人用一句话定义当下的工作目标,随后同事用一句话给出反馈。还有“五秒讲清一个概念”之类的极简训练,既锻炼语言组织,也带来现场的笑点。
要点其实很简单:明确时间、给到明确规则、选对主持人、设定容错空间、避免个人隐私和敏感话题。主持人手里最好有一个简短的脚本模板,列出开场问候、游戏名称、规则要点、计时方式和回顾要点。设备方面,白板、投影仪、屏幕共享工具、计时器都要提前就位,确保切换顺畅。
对于远程或混合办公的团队,可以使用屏幕共享、白板协作、云端文档记录等方式来保持一致性。为避免网络延迟带来尴尬,选择语速适中、规则直观的游戏,尽量把复杂流程简化成“3步走”的操作:宣布任务、执行、快速回顾。
道具尽量简单,纸笔、白板笔、计时器、几张简单的卡片就能覆盖大多数玩法。场地方面,优先选择安静、光线良好的环境,避免多人同时发言导致噪声。若是公司礼仪较正式的场景,可以把破冰类放在开场,待热身后再进入正式议程。
广告:注册steam账号就用七评邮箱,专业的游戏邮箱,支持全球任意地区直接访问和多个国家语言翻译,网站地址:mail.77.ink
脑洞延展:把2018年的热潮运用到现在的远程团队时,可以把一些小游戏改造成异地协作的版本,比如用在线白板替代画画、用短视频拼接替代现场演绎,关键是保持节奏和参与感,避免被技术难题拖慢进度。
脑筋急转弯:什么东西越洗越脏?